报道失败案例的教育意义

“解困型新闻”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一种误称。许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时,以为“解决方案”(solutions)这个词表明记者是在主观地宣称某种措施就是问题的正解。(希望目前我们已经让你摆脱了这种错误观点)。

 其实,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要让记者报道针对社会问题的应对措施,无论其成功与否。记者应当具备一双慧眼,能看出这些应对措施中哪些有效,哪些无效。解困型新闻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有实践意义的洞见,探讨某个问题或其它类似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这种定义让解决方案视角也能用于报道看似失败的应对措施——只要这种措施能多少让社会学会更聪明些即可。以下是关于报道失败案例的一些建议。

将失败案例与一个背景相似的但另辟蹊径却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

2014年夏,埃博拉疫情在西非迅速蔓延。对于肆虐塞拉利昂等几个国家的疫情,当时不乏很有分量的新闻报道。然而,只有BBC的凯瑟琳·布亚鲁汉加(Catherine Byaruhanga)的报道发挥了独特作用。当年8月,她报道了东非国家乌干达是如何通过健康监测体系控制了埃博拉疫情的。这一报道提醒了国际社会在抗击埃博拉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事可做。

确保失败案例具有借鉴意义

在围绕失败案例进行采访时,你可以问:“别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什么教训?本来可以采取一些什么不一样的做法?”这些问题将让你的报道超越常见的失败案例报道模式。

以开放心态看待成败之间的灰色地带

我们说,能称得上一败涂地的案例可谓少之又少;同理,百分百成功的案例也很罕见。任何问题只要审视得足够细致,总存在许多灰色地带。例如,杰弗瑞·J·斯林格(Jeffery J. Silingo)在《纽约时报》的报道探讨了围绕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这一概念出现的一窝蜂现象,把它称作为“忽悠怪圈”。他的结论是:尽管这些课程未能实现被煽动起来的对教育民主化的高期待,但是“已经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职业发展的有用工具。”

探讨为何一个失败的创意能受到追捧

如果你计划拆穿一个吸引了许多眼球和/或投资的创意,那么探讨这个创意为何会受到追捧就变得尤其重要。以最早最著名的“买一捐一”企业汤姆斯鞋业(TOMS)为例。许多消费者认为这种模式简直绝妙,一边购物还能一边为改善世界做贡献。然而,细心的记者发现,向非洲儿童捐赠进口鞋的影响远远不及在当地建立鞋厂。关于TOMS模式缺陷的完整新闻报道应当讨论这一模式为何受到追捧(在此例中,好心的消费者变聪明了,而汤姆斯公司后来也的确改变了其商业模式。)